文章来源:福州中德骨科医院
行走后腿脚酸痛是很多中、老年人经常遇到的情况,也许大多数人都觉得这是很正常的,年岁大了骨质疏松嘛!可是你知道吗?这种酸痛现象可能预示着一种潜在的疾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该病的特点是早期起病隐匿,而一旦到中、晚期,会因为肢体重度缺血,造成患肢剧痛甚至坏死,相当部分的病人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从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更因本病经常与冠心病、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伴发,故有较高的死亡率。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是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在下肢的表现,动脉硬化导致的斑块附着于动脉管壁,突起于动脉管腔,随着斑块不断扩大和继发血栓的形成,使动脉变得狭窄,血液流速减慢,血流量减少。当狭窄达到一定程度,甚至可以完全阻塞动脉管腔。
要提高对此病症状的认识,中、老年朋友可以在早期进行自我诊断。该病的早期表现为患者步行一段距离后出现小腿肌肉的酸痛感,此时如果病人坐下小憩片刻,酸痛感可缓解或消失,但再复行走一定距离后疼痛又会加重,这就是所谓的“间歇性跛行”。这是由于行走时下肢肌肉对氧的需要增加,但由于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这时就会发生无氧代谢,生成的乳酸等代谢产物刺激神经而出现患肢,尤其是小腿肌肉的酸痛感。随着动脉狭窄程度越严重,患者能耐受的行走距离越短,直至最后丧失行走能力。如出现经常走几百米后小腿肚子就疼,或者脚发凉,那么就应在早起和晚睡的时候看看自己的脚部皮肤颜色,下肢缺血时脚部皮肤颜色往往是发白的,或者是紫红色,还可摸摸脚的温度,有病的脚会比较凉。并可摸一摸足背动脉有没有搏动,如果动脉搏动正常,即可排除动脉闭塞症,如果足背动脉搏动很弱或消失,患此病的可能性就很大。此时患者就必须到医院就诊去进行治疗了。因为到疾病后期,动脉甚至可能从硬化狭窄演变为完全闭塞,这时即使在休息时肢体亦处于比较度缺血状态,神经末梢产生剧烈的疼痛称“静息痛”,尤以夜间和春、冬季气温较低时症状严重。同时皮肤、肌肉组织缺血使其活力逐渐丧失,最终会出现患足特别是脚趾溃疡或者发黑坏疽,坏死部位的反复感染用一般药物常无法控制,产生所谓的“老烂脚”,此时再去医院就诊,已经错过了较好的治疗时机,虽能部分改善残余肢体的血流,但已经发生坏死的那部分肢体已丧失正常活力。
前面提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弥漫性病变,往往涉及脑、心、肾等重要器官的动脉,因此预防就显得格外重要。应少食“饱和脂肪酸”占有量较多的煎炸食物及含“高胆固醇”食物的虾、肝、肾和其他内脏,蛋黄等。提倡每周至少吃2次鱼,海产品如海带、海蜇、紫菜等含有丰富的碘、铁、钙、硒和不饱和脂肪酸,被公认为具有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之功效。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活动量需根据原本身体情况而定,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作剧烈运动,每天较好坚持不短于30分钟的活动。依个体条件进行跳绳、保健体操、打太比较拳、骑车、步行、修花剪草、拖地、干家务等。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对预防肥胖、锻炼心脏和血管的功能调节、调整血脂代谢等都会有所帮助。此外戒烟非常重要,及时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也都有助于防止本病的发展和恶化。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一经诊断,就要尽早开始治疗,避免病情恶化。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腔内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除了按时服用降糖药、降压药和降血脂药控制好血糖、血压和血脂外,对于跛行症状较重的患者,还可以使用动脉扩张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这些药物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疾病的继续发展、改善肢体缺血、缓解疼痛和促使溃疡愈合,但至今尚无一种药物能使病变动脉恢复弹性和再通。大部分患者的病情通过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都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只有一部分重病患者,如严重跛行影响生活质量,出现“静息痛”,甚至肢体溃疡坏疽的患者需要采取腔内治疗和手术治疗。腔内治疗也被称为介入手术,是指选择人体相对表浅没有病变的血管,如大腿根部的股动脉、肘部的动脉等,用特殊的穿刺针穿一个小眼,从这个穿刺眼放入一些特殊的导丝和导管,在X线的监视下,到达病变血管,用特殊的球囊扩张狭窄动脉,然后用特制的金属支架支撑狭窄部位,达到扩大动脉管腔的治疗目的。腔内治疗不是开刀,治疗后只在人体上留下一个穿刺的针眼,对血管以外的任何组织都不造成伤害,患者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但腔内治疗并不一定适合所有患者,有些病变严重无法通过腔内治疗器械的患者仍然需要开刀手术,疏通狭窄的部位,有时需使用自体血管或人造血管“搭桥”,将血液通过新建的“桥”重新输送到病变远端的血管。
老年人患有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闭塞症固然麻烦,但也不必过分忧心烦恼,现代医学技术和药物的快速发展已经使患者肢体的症状改善率和保肢率大大提高,只要注意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相信老年人同样会有年轻人一样的轻松步伐。